定义
原因
主要病因是组成鼻中隔的诸骨发育不均衡,形成不同的张力曲线,导致连接异常。此外,也可由外伤引发鼻中隔骨或软骨骨折、脱位所致。
基本病因
发育异常
在生长发育和骨化过程中,如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或骨与骨之间生长不均衡,可形成畸形或偏曲,在接缝处形成骨棘或嵴。
外伤
儿童期鼻部外伤症状多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鼻中隔骨和软骨的增长和骨化异常,可导致鼻中隔偏曲;成人鼻外伤可因鼻中隔骨折、错位导致鼻中隔偏曲。
占位性病变
鼻腔、鼻窦肿瘤,巨大鼻息肉等可以压迫鼻中隔导致鼻中隔偏曲。
遗传
有学者提出,鼻中隔偏曲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症状
症状因鼻中隔偏曲的程度、类型和位置而异,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头痛和鼻出血,还会影响临近器官功能进而产生相应症状。
典型症状
鼻塞
为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症状,多为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C形偏曲或嵴突可引起同侧鼻塞,而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也可出现双侧鼻塞;S形偏曲多为双侧鼻塞;鼻中隔偏曲如合并急性鼻炎,则鼻塞更重且不易康复。鼻塞严重者还可出现嗅觉减退。
头痛
如偏曲部位压迫下鼻甲或中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鼻腔滴用血管收缩剂或表面麻醉后,头痛可减轻或消失。
鼻出血
常发生在偏曲的凸面、骨棘或嵴的顶尖部,因为此处黏膜张力大且菲薄,受气流和尘埃刺激易发生黏膜糜烂而出血。
伴随症状
临近器官受累症状
高位鼻中隔偏曲可妨碍鼻窦引流,继发鼻窦炎症状;
如果影响咽鼓管功能,可引起耳鸣、耳闷;
长期鼻塞、张口呼吸,易发生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并可在睡眠时产生明显鼾声。
诊断
鼻中隔黏膜肥厚
多位于鼻中隔上部,是长期炎症刺激或变态反应的结果。用探针触诊黏膜突出部质软并有明显凹陷者,可与质硬的鼻中隔偏曲相鉴别。
鼻中隔血肿或脓肿
多有外伤或手术史,鼻中隔一侧或两侧膨隆,黏膜可为暗红色或充血状态,对可疑者,穿刺抽吸有助于鉴别。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也可引起鼻塞,但多为间断性或交替性。鼻中隔生理性偏曲者合并慢性鼻炎易被诊断为病理性鼻中隔偏曲,可采用鼻喷激素保守治疗,如症状改善可避免手术,若症状无改善考虑诊断鼻中隔偏曲,可行进一步治疗。
治疗
鼻中隔其实很少有完全居中者,大部分人鼻中隔存在一定偏曲,但如无明显症状,仅为临床检查发现,一般不必处理。确诊为鼻中隔偏曲并出现明显症状者,可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
急性期治疗
合并急性鼻炎症状加重时,可酌情使用鼻黏膜血管收缩剂(不超过1周)及鼻喷激素等。
一般治疗
鼻中隔偏曲合并鼻出血者,需保持鼻腔湿润,可采用鼻腔冲洗加局部滴油性滴鼻液,如薄荷油等;
避免外界刺激,如挖鼻。
并发症
鼻中隔血肿
发生原因可能有:
鼻中隔矫正不彻底,仍有偏曲的骨或软骨存在,导致两侧黏软骨膜贴合不紧密;
两侧鼻腔填塞物不均匀;
术前鼻腔急性炎症未控制;
术后用力擤鼻涕或打喷嚏;
凝血机制障碍。
一旦发生鼻中隔血肿,需重新打开切口,清理凝血块,完全矫正骨或软骨。充分止血后,在术腔放置引流条,双侧鼻腔均匀加压填塞。术后加用止血药及足量抗生素,并防止擤鼻涕、打喷嚏或咳嗽。
鼻中隔脓肿
较少见,多继发于鼻中隔血肿感染,处理方法基本同鼻中隔血肿,且应彻底清除已坏死和可疑坏死的鼻中隔软骨,并用敏感抗生素溶液反复冲洗术腔。
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手术时双侧黏膜对称性损伤会造成鼻中隔穿孔。视穿孔位置、大小和症状,医生会酌情选择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