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诊断:通过病史,临床检查,结合病人年龄性别等常可初步判断肿瘤性质。
二、影像学诊断
腮腺和下颌下腺肿瘤禁忌作活检!
B超:
1.对于大唾液腺的病变较实用;
2.可以判断有无占位性病变及肿瘤的大小,并初步评估病变的性质;
3.由于其安全、快捷、可重复、价格低廉,可将B超检查列为首选。
CT:
1.可确定肿瘤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
2.特别适合与腮腺深叶肿瘤,尤其是与咽旁肿瘤难以区分者,以及范围广泛者。
唾液腺造影:
1.对于唾液腺炎症及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较高。
2.除了在唾液腺某些疾病尚有一定价值外,由于B超等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唾液腺造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唾液腺肿瘤诊断上已很少采用。
99mTc核素显像:
1.对沃辛瘤有很高诊断价值。
2.表现为肿瘤区Tc浓聚,即“热结节”,其他肿瘤表现为“冷结节”或“温结节”。
MRI:
1.具有无损伤、无放射性和软组织。
2.显示清晰等优点。
3.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其对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显示优于CT。
4.对确定恶性肿瘤的侵及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定位具有较大的价值,此外对范围较大的肿瘤也较为适用。
5.但磁共振成像也很难区分唾液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细针吸取活检
采用外径0.6mm针头,吸取少量组织,涂片作细胞学检查,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
局限性:获取组织少,少量组织涂片难以概括肿瘤全貌。位置深的肿瘤可能漏诊。阅片者的经验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率。
三、组织病理诊断(金标准)
1.冰冻切片常应用于术中;
2.唾液腺肿瘤的确切诊断常依赖于石蜡切片诊断;
3.必要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协助诊断。
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大致将唾液腺恶性肿瘤分为三类:
高度恶性肿瘤:转移率较高,术后易于复发,预后较差。包括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唾液腺导管癌、非特异性腺癌、鳞状细胞癌、肌上皮癌及未分化癌。
低度恶性肿瘤:转移率较低,虽可出现术后复发,但预后相对较佳。包括腺泡细胞癌、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
中度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位于两者之间。包括基底细胞腺癌、乳头状囊腺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治疗
1. 腮腺肿瘤的手术处理原则:
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面神经解剖术+肿瘤+腮腺浅叶切除腮腺深叶的良性肿瘤:面神经解剖术+腮腺浅叶切除+肿瘤及腮腺深叶切除腮腺的恶性肿瘤:肿瘤+腮腺全切除+酌情考虑是否保留面神经2. 面神经的处理:
肿瘤与面神经无粘连,应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并尽量减少机械性损伤。肿瘤与面神经有轻度粘连,但尚可分离时,应尽量保留,术后加用放射治疗。术前已有面瘫,或术中发现面神经穿过瘤体,或为高度恶性肿瘤,应牺牲面神经,然后作面神经修复。3. 颈部淋巴结的处理:
低度恶性肿瘤:临床上发现肿大淋巴结,并怀疑有淋巴结转移者,可选择治疗性淋巴结清扫术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或不怀疑有转移者,原则上不作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高度恶性肿瘤:一般应考虑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某些恶性肿瘤如腺样囊性癌除外)4. 术后放射治疗:
唾液腺恶性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单纯放射治疗很难达到根治效果。但对某些肿瘤,放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如腺样囊性癌及其他高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不彻底、有肿瘤残存者,肿瘤与面神经紧贴、分离后保留面神经者。5. 术后化疗:
唾液腺恶性肿瘤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腺样囊性癌及唾液腺导管癌,远处转移率在40%左右,因此,术后还需配合化学药物治疗加以预防,但目前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化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