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退变的一种病理过程,常见于颈椎病中。
主要是指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组成)尤其是髓核,在退行性改变后,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椎管内。
此过程引起脊髓、脊髓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因这种机械性的神经压迫和局部炎症刺激而出现相应神经症状,称之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原因
这是一种退行性的变化,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是其发病基础。
长期低头工作、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基本病因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会引起颈椎椎间盘后侧纤维环退变。
随着退变的加重,病变节段会出现椎体不稳,最终导致纤维环断裂,髓核组织突入椎管,突出的椎间盘和神经刺激可诱导炎性因子产生,进而引起症状。
由于颈椎间盘的后外侧纤维环较薄且缺乏后纵韧带的支撑,所以后外侧突出较为常见。而此处突出的椎间盘接近神经根,因此更易引起相应症状。
诱发因素
颈椎间盘突出症多为慢性进展的疾病,多无明显诱发因素,但部分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劳累、受凉或受到外伤,可诱发颈椎病症状。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或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
依据颈椎间盘组织突出程度及部位,出现相应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
典型症状
中央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此型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的症状。
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
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性痉挛性瘫痪,如:
步态笨拙,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査体可见四肢肌张力増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侧方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此型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症状。
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而该病的临床表现会因为神经根受压的部位而异,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
旁中央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
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力減弱并出现病理反射,可出现触觉及深感觉障碍;对侧则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
诊断
颈肩部肌筋膜炎、肩周围炎
为慢性劳损性疾病,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和年龄有关;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肩臂部疼痛,可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性的疼痛及感觉异常鉴别。
胸廓出口综合征
由于颈神经根受到颈肋、束带、前斜角肌的压迫或锁骨下血管压迫神经根所致,下颈椎处的血管杂音和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椎管内肿瘤
颈椎管内肿瘤能引起颈椎间盘突出症类似症状与体征,所以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予以鉴别。颈椎X线、CT检查都可观察到肿瘤特征性表现,而MRI检查对疾病鉴别有决定意义。
周围神经卡压
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压迫引起的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如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仔细的体格检查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本病。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而引起的手臂短暂的感觉缺失或麻刺感。此病多见于剧烈运动或摔倒损伤。MRI检查可鉴别本病。
脊髓病变引起的肌力改变
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肌肉力量改变或肌肉萎缩,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根所支配的肌组,而脊髓病变引起的肌力改变则受累更为广泛。必要时可行肌电图或皮质诱发电位等检查以资鉴别。
治疗
需根据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类型决定治疗方案。
大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明显症状,应避免剧烈活动,适量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仅有局部症状,或轻度神经根性症状,通常选择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中医治疗、药物治疗。大多数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90%)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
对确定有脊髓或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原则上采用手术治疗。
并发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多为术后的手术并发症。
颈椎手术治疗有一定难度,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注意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常见手术并发症包括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
严重并发症可出现术中脊髓损伤、椎管内血肿从而导致患者瘫痪。此外,需要警惕的是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颈前部血肿,出血量大时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患者窒息死亡。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