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局部血管自身病变而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原因
大部分脑血栓是由于脑血管本身存在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血液成分的改变也是脑血栓形成的因素。
基本病因
血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动脉血管壁最常见的病变,也是血栓形成的首要病因;其次为各种脑动脉炎,以及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血管淀粉样病变等也是引起血管管壁病变的常见因素。
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凝固性增高(如分娩后、肿瘤等)等可能导致脑血栓形成。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压异常(血压过高或过低)、心脏功能障碍(如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等)、脑血管痉挛、先天性动脉狭窄等都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
其他因素
侧支循环功能不全、颈部动脉的直接外伤、血管畸形等。
诱发因素
日常生活相关危险因素
肥胖
饮酒过量
长期不运动
药物滥用
吸烟或接触二手烟
社会心理因素
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异常(低血压或高血压)
糖尿病
高血脂
血流紊乱
血容量不足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凝血系统或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
有心脑血管发作的个人或家族史
其他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种族、口福避孕药等对脑血栓形成也会产生影响
症状
脑血栓患者根据其梗塞部位及梗死面积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驱症状,如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典型症状
单眼或双眼一过性黑矇或视物模糊、视物成双或眩晕、或双眼向一侧凝视。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或眩晕伴呕吐。
一侧手、脚或面部麻木或肢体无力。
舌头发笨,说话不清楚,口角歪斜、流涎。
没有任何预感突然跌倒,或短时神志不清,或抽搐。
伴随症状
脑血栓发生时,患者的一些行为可作为“信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判断。
让患者笑一笑
如果患者的口角或脸出现歪斜的情况,则代表着肌肉无力,预示着大脑中支配肌肉运动的区域受到损伤。
让患者举起双手
如果患者的双手无法到达同一高度,则是中风的另一个信号。
让患者重复一个简单的词语
如果患者的发音含糊不清或者发音奇怪,则代表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区域,因为缺血缺氧受到损伤。
以上3点可以总结为卒中的快速识别工具:“120”法则,即“1”看(一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2”查(两只手臂平行举起,单侧无力。);“0”听(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诊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脑血栓颇有相似,需要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脑出血
脑血栓有时与脑出血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常提示为脑出血,且脑出血发生时常伴有呕吐、头痛等症状,病情一般较重。头部CT检查发现出血灶可明确其诊断。
脑栓塞
脑栓塞的临床表现与脑血栓也相类似,两者都是由于脑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损伤,但发病时脑栓塞常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
且常存在栓子来源的其他疾病如心源性(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非心源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空气、脂肪滴等)。大脑中动脉栓塞最常见。
颅内占位性病变
在颅内压增高不明显时,颅内占位性病变如硬膜下血肿、脑脓肿、颅内肿瘤也会出现和脑血栓相似症状,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CT、MRI等影像学手段可以帮助诊断。
治疗
脑血栓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恢复缺血区的供血,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减小梗塞范围。治疗方法与患者病情轻重、就诊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要力争在4.5小时黄金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急性期治疗主要如下:
吸氧和通气支持以纠正缺氧;
进行心电监护并及时处理心脏病变;
积极进行溶栓(4.5小时黄金时间窗内进行)和/或取栓,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积极控制感染并防止或纠正体温过高,控制血压、血糖、重视营养支持等。
此外,发生大面积脑血栓时,经医生谨慎评估,明确指征后应尽快进行外科减压术,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程度。
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安静卧床;
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注意肢体位置和大小便处理,防止褥疮、肺炎、便秘和尿路感染,同时,注意患者体内营养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如为风湿、钩端螺旋体、梅毒等脉管炎,应分别用抗风湿、青霉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以预防复发。如积极治疗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纠正心律失常等。
并发症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重症卧床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
脑血栓部位位于丘脑和脑干时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个部位,胃黏膜更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部位多位于胃和十二指肠。
禄疮
脑血栓患者中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骨隆起等部位由于长期压迫,会发生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而坏死。
脑血管病后隐于正和焦虑反应
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与脑血栓的严重程度,既往有无抑郁、焦虑病史,家庭关系,医生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兴趣丧失、无愉悦感、精力减退、失眠早醒、体重下降等。
肺栓塞
脑血栓卧床患者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容易堵塞肺部大血管而引起肺栓塞。
呼吸衰竭
多见于重症脑血栓患者,脑血栓部位位于延髓,大脑呼吸中枢受抑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脑血栓昏迷患者会出现咳嗽、吞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因痰液阻塞、气道窒息等因素影响气体交换出现周围性呼吸衰竭。
瘫痪或肌肉运动能力丧失
部分患者身体的一侧可能会瘫痪,或失去对某些肌肉的控制,例如脸部一侧或一只手臂的肌肉。
说话话吞咽困难
脑血栓可能会影响患者对口腔和喉咙肌肉的控制,使患者难以清楚地发声、吞咽或进食。患者也可能在语言方面出现问题,包括表述或理解语言,阅读或写作。
记忆力减退或思维困难
许多脑血栓的患者会有一些记忆丧失。也有患者可能在思考、判断、推理和概念理解上出现困难。
癫痫
癫痫也是脑血栓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时患者全身强直性肌痉挛,出现肢体伸直,头、眼偏向一侧等症状,应遵照医嘱进行护理。
疼痛
脑血栓患者的一些身体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麻木或其他奇怪的感觉;有些患者也可能对温度变化敏感。这种并发症被称为中枢性中风疼痛或中枢性疼痛综合征。
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将血压尽量控制在正常水平;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已有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等疾病的患者,应长期预防治疗;
改掉不良习惯,戒烟、戒酒;
定期体检;
健康饮食;
拒绝熬夜;
拒绝久坐,多运动;
保持良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