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Disease Encyclopedia
选择其他病症
小儿麻痹
相关疾病:
无菌性脑膜炎
代名词:
脊髓灰质炎

定义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类是唯一已知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粪口途径为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经口进入肠道,在肠道中繁殖。

90%~95%的脊髓灰质炎为隐性感染,即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等。此外,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患者还可出现驰缓性瘫痪,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脊髓灰质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3个血清型(1、2、3型),引起瘫痪的多为1型,占80%~90%,其次为3型。

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导致受感染的神经元变性、坏死,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该病毒非常耐寒,乙醚、氯仿和乙醇无法将其灭活,但电离辐射、甲醛、氧化剂、含氯消毒剂、高温、紫外线和苯酚等可迅速将其灭活。


诱发因素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近期曾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地区。

    近期当地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病毒输入事件。

症状

脊髓灰质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临床分型之间的症状有很大差异。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到病情较轻时的仅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等非特性流感样表现,到病情严重时的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

占全部感染病例的90%~95%,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5%的患者在感染1~2周内出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呕吐和腹痛等。

    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约1%的患者除了上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外,还会有更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躯干和四肢后部的疼痛和僵硬。

患者一般在3~5天内热退,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但无瘫痪表现。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0.1%的感染患者会表现为瘫痪型,该型患者不仅具有上述非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和脑神经。按瘫痪发生的部位又分为脊髓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延髓脊髓灰质炎和脑灰质炎,会引起相应神经元的损伤,产生肢体驰缓性瘫痪或呼吸肌麻痹的表现。

具体可分为5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前驱期

与上述顿挫型临床表现类似,通常经过1~4天,热退、症状消失。此期相当于第一次病毒血症,此后患者会经历2~5天的无症状期或静止期。


    瘫痪前期

患者此期会再次发热,体温可达>39°C,常伴有寒战不适、肌肉疼痛无力、呕吐、颈强直。此期可持续2~3天。


    瘫痪期

一般在第2次发热体温开始下降时或在高热与肌痛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短期内(通常3~4天)瘫痪达到最严重程度,退热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

    脊髓型:此型最多见,瘫痪多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表现为急性迟缓性瘫痪,其特点:瘫痪肌群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好发于下肢单侧,近端大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不伴感觉障碍。如果发生上行瘫痪者,即由下肢向上蔓延至腹、背、颈部而达到延髓。    

    脑干型:此型影响伴有脑神经支配的肌群,特别是软腭和咽部肌肉容易受累,极少数可以累及延髓呼吸和循环中枢,产生呼吸肌麻痹等表现。

    脑炎型:主要表现为神经错乱和意识障碍,多见于婴儿,此型是唯一以惊厥为特征的脊髓灰质炎,可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极少见。

    混合型:兼有脊髓型和脑干型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受损、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


    恢复期

瘫痪期一般持续1~2周,此后进入恢复期,瘫痪肌肉的功能逐渐恢复。一般从远端肌群开始恢复。瘫痪轻者1~3月可恢复,但重者可能经过数月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后遗症期

发病2年以上,瘫痪肌肉功能仍不能恢复,即进入此期。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相应肌肉功能丧失,引起肢体肌肉萎缩、躯干或肢体畸形、脊柱弯曲、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

诊断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处于瘫痪前期时,需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其中,结核性脑膜炎可有脑膜刺激征,但脊髓灰质炎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粪便中可查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处于瘫痪期时,还需要与吉兰-巴雷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以及外伤性瘫痪等进行鉴别,必要时可借助相关检查。其中,吉兰-巴雷综合征最难鉴别,但其具有对称性瘫痪、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等特点,可用于鉴别。

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的脊髓灰质炎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需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强调个性化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为主。


急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瘫痪急性期患者,应收治住院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控制发热及减缓病情的快速进展,以及使用镇痛、解热及止痛药物缓解肌肉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此外,还包括针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等。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治疗

    患者卧床休息,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以减少瘫痪的发生。


瘫痪期治疗

    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避免刺激及受压。

    对于较大儿童,在床垫下放置木板,可减轻背部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热敷也有效。

    下肢瘫痪病例,可用踏足板防止发生足下垂。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体温恢复正常、瘫痪停止进展后,可首选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矫形支具等,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定期评估患者运动功能。


并发症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及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只有因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而出现瘫痪症状的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萎缩、肢体或躯干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措施

该病是可以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疫苗)来实现有效预防的。目前脊灰疫苗有两种:减毒脊灰活疫苗(OPV)和灭活脊灰疫苗(IPV)


减毒脊灰活疫苗(OPV)

    OPV含有减毒活脊灰病毒,减毒后的病毒神经毒力和传染性大大降低,其通过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来保护人体。目前使用的OPV有抗1、2和3型脊灰,许多国家用于常规或补充免疫接种。

    因为是减毒活疫苗,仍旧具有一定活性,所以会有极少数人在接种后,会感染脊灰病毒。据估计,在使用OPV的国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发生率为每年2~4例/百万出生人群。


灭活脊灰疫苗(IPV)

    由选定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株制成,在疫苗制作过程中使用甲醛将其灭活,只保留其抗原性,接种后刺激人体内形成对应病毒抗体,来保护人体。

    其免疫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抗原性,目前所有IPV的抗原性均明显高于20世纪中叶,亦称增效IPV。


目前我们国家接种方案:

    接种对象及剂次:共接种4剂次,其中2月龄接种1剂灭活脊灰疫苗(IPV),3月龄、4月龄、4周岁各接种1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IPV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OPV为口服接种。

    接种剂量:IPV为0.5ml;OPV的糖丸剂型每次1粒,液体剂型每次2滴,约0.1ml。

相关推荐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如何使用
1970-01-01
溃疡性结肠炎
我严重失眠有三年,经朋友介
1970-01-01
我严重失眠有三年,经朋友介绍买了您写的《失传的营养学,远离疾病》这本书,原本绝望
我左小腿出现静脉曲张已有5
1970-01-01
我左小腿出现静脉曲张已有5年多了,未用过药物,我看到您在书中说用营养素可以治愈,
亲有糖尿病,母亲有骨关节炎
1970-01-01
父亲有糖尿病,母亲有骨关节炎,他们都有57岁了,作为儿子的我很心急,想帮他们减轻疾
我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几年了,
1970-01-01
我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几年了,吃药后时好时坏,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请问是否可以在线